古建築中常用到各種材料有青瓦、青磚、方磚、琉璃瓦。古建磚瓦種類繁多包括板瓦、筒瓦、勾頭、滴水、正當溝、斜當溝、托泥當溝、吻下當溝、平口條、壓當條合角吻、蹬腳瓦、博通脊、掛尖、承奉連磚、博脊連磚、套獸(shou) 、走獸(shou) 、仙人、三仙盤子、列角盤子、升頭、川頭、戧通脊、戧獸(shou) 座、戧獸(shou) 、垂通脊、小連磚、三連磚、大連磚、聯座、垂獸(shou) 座、垂獸(shou) 、正通脊、群色條、大群色、黃道、赤腳通脊、吻座、正吻、鴟吻、望獸(shou) 都被通稱古建磚瓦。
還有很多磚瓦下麵就分別說一下吧!
●勾頭:勾頭也就是“瓦當”,瓦當是元代以前的稱呼,到了明清時期稱為(wei) “勾頭”。勾頭端部表麵的紋樣,內(nei) 容非常豐(feng) 富。在各個(ge) 時代也都有當時的特色,並且紋樣種類有一定的變化、發展。因此,根據勾頭紋樣甚至能判斷出其生產(chan) 的年代。
●墀頭:墀頭(chí tóu)中國古代傳(chuan) 統建築構建之一。山牆伸出至簷柱之外的部分,突出在兩(liang) 邊山牆邊簷,用以支撐前後出簷。本來承擔著屋頂排水和邊牆擋水的雙重作用,但由於(yu) 它特殊的位置,遠遠看去,像房屋昂揚的頸部,於(yu) 是含蓄的屋主用盡心思來裝飾。
●垛頭:同墀頭,牆垛是指在平麵中凸出牆麵的柱狀構造,主要起加強牆體(ti) 穩定性的作用,同時也可作局部承重構件。
●虎皮牆:虎皮牆是和虎皮顏色搭配較相似的天然石料。虎皮牆砌牆專(zhuan) 用。紅黃棕白青五色混搭。五色虎皮石。五色虎皮毛石。產(chan) 地北京房山岩濤地區.虎皮牆,圍住的是城市裏的鄉(xiang) 村風。古村的樸實自然,渾然天成。散散的生活 散放的石塊 幽幽然然 適用公園,庭院圍牆。虎皮石牆.中國古建的一種圍牆形式,用形狀不規則的毛石砌築,毛石之間用灰勾縫。灰縫與(yu) 石塊輪廓吻合,其形狀猶如虎皮上的斑紋,故而稱為(wei) “虎皮石牆”。虎皮石牆外觀質樸,多用於(yu) 寺廟、城堡和產(chan) 石區的宅院。北京動物園南圍牆即為(wei) 虎皮石牆。
●五形山牆:五行山牆,顧名思義(yi) ,可知是以“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”五種樣式來裝飾的山牆,這大概是源於(yu) 陰陽家的五行相生相克之道吧,這種較具潮汕建築風格的裝飾樣式,是和魚露一樣離開潮汕便找不到的“東(dong) 西”。如果你在外地或國外,偶見有如此裝飾風格的屋宇,那位屋主一定是潮人了,因為(wei) 她那獨特的裝飾風格,讓人一望便知,而且印象深刻。
●倚柱:壁柱雖然保持著柱子的形式,但它實際上隻是牆的一部分,並不獨立承受重量,而主要起裝飾或劃分牆麵的作用。
●三飛磚門罩:用磚三皮,逐皮疊澀挑出作為(wei) 裝飾,常用於(yu) 牆門門罩,圍牆頭及垛頭上作挑簷。
●排山勾滴:排山勾滴就是安放在建築山牆上麵的勾頭和滴水,這裏的建築主要是指歇山、懸山和硬山建築。在歇山、懸山、硬山山麵的博風板上,排列有一些勾頭和滴水,它們(men) 與(yu) 垂脊成正角形,也就是說,它們(men) 的排列與(yu) 走勢和重脊呈垂直、交錯形式,而不是和垂脊呈並列、平行形式。這裏的勾頭和滴水就被稱為(wei) “排山勾滴”,即排山勾頭和排山滴水的合稱。
●屏風牆·馬頭牆·封風牆:又叫馬頭牆,是贛派建築、徽派建築的重要特色,在中國傳(chuan) 統民居建築流派中江南古典建築中扮演重要特色。特指高於(yu) 兩(liang) 山牆屋麵的牆垣,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,因形狀酷似馬頭,故稱“馬頭牆”。
●觀音兜:觀音兜,指婦女用的一種風帽,佛教徒也用它來遮擋寒冷,也指起源於(yu) 福建的民居,後多見於(yu) 徽派建築,山牆、門頭常采用這種建築形式。
●遊脊:一種較簡單的正脊築脊方式,用小青瓦相疊而斜鋪於(yu) 攀脊之上者為(wei) 遊脊。
●花筒脊:滾筒瓦條上用磚瓦疊砌,脊頂采用蓋筒者稱花筒脊。
●筒瓦:橫斷麵成半圓形的瓦。筒瓦是用於(yu) 大型廟宇,宮殿的窄瓦片,製作時為(wei) 筒裝,成坯為(wei) 半,經燒製成瓦,一般以粘土為(wei) 材料。
●滴水:古建築屋頂隴溝較下端有如意形舌片下垂的板瓦稱為(wei) 滴水。一端帶著下垂的邊兒(er) ,底瓦於(yu) 簷口處,其下端有下垂之圓尖形瓦片,蓋房頂時放在簷口,在燒製之前,會(hui) 被繪上植物或者花卉的線條。
●板瓦:板瓦是瓦的一種,並非平板,而是帶有弧度,由筒型陶坯四剖或六剖製成,即弧度為(wei) 圓筒的四分之一或六分之一。
●滴水瓦、花邊瓦、勾頭瓦:滴水瓦為(wei) 大瓦(底瓦)用在瓦楞較下簷口的一塊。花邊瓦是小瓦用在瓦楞較下簷口的一塊蓋瓦。如果以筒瓦為(wei) 蓋瓦,則較下簷口的一塊用勾頭瓦,即瓦當。
●屋脊頭:清水脊應用較多,無論是陰陽瓦屋麵,還是筒板瓦屋麵都有用清水脊的。脊分為(wei) 兩(liang) 部分,脊部的瓦麵分為(wei) 高坡壟和低坡壟。低坡壟在屋頂的兩(liang) 端,於(yu) 前後坡交接點處做小脊,高坡壟處做正脊。其做法是在前後坡交接處砌條磚,抹當溝,砌瓦條,扣脊瓦,抹眉子。在高坡壟的兩(liang) 端,砌放雕刻的平草磚,上部安裝蠍子尾。
●甘蔗脊:吳地屋脊頭的做法,甘蔗脊多用於(yu) 普通民房和圍牆頂。
●雌毛脊:雌毛脊用於(yu) 民房,因兩(liang) 端翹起,故需將兩(liang) 端攀脊墊高,做鉤子頭。雌毛脊須用鐵扁擔起翹,脊端用灰塑做成鷹嘴式裝飾。
●紋頭脊:紋頭脊是在屋脊的兩(liang) 端以回紋、亂(luan) 紋為(wei) 圖案裝飾,要求紋頭自攀脊起,其底部外棱角呈45°角,紋頭脊與(yu) 嫩瓦頭平齊。紋頭脊同甘蔗脊,多用於(yu) 民房和圍牆頂,不同的地方是紋頭脊在築脊方麵用鉤子頭。
●哺雞脊:哺雞脊用於(yu) 廳堂,攀脊之上砌滾筒,因此屋脊略高於(yu) 民房屋脊。哺雞脊一般是在正脊兩(liang) 端裝飾雞狀物,根據雞的形象並有開口哺雞和閉口哺雞之別。哺雞的製作要求形象古樸、抽象,雞嘴、嫩瓦頭、威三者在同一條垂直線上。
●黃瓜彎、黃瓜環脊、黃瓜環瓦:回頂屋頂部前後屋麵相合處所用凹凸起伏之狀的底瓦和蓋瓦,因形狀弓似黃瓜,故稱黃瓜環瓦。用黃瓜環瓦的屋脊稱黃瓜環脊。
●影壁、包框牆、景牆:建在院落的大門內(nei) 或大門外,與(yu) 大門相對作屏障用的牆壁,又稱照壁、照牆。影壁能在大門內(nei) 或大門外形成一個(ge) 與(yu) 街巷既連通又有限隔的過渡空間。明清時代影壁從(cong) 形式上分有一字形、八字形等。北京大型住宅大門外兩(liang) 側(ce) 多用八字牆,與(yu) 街對麵的八字形影壁相對,在門前形成一個(ge) 略寬於(yu) 街道的空間;門內(nei) 用一字形影壁,與(yu) 左右的牆和屏門組成一方形小院,成為(wei) 從(cong) 街巷進入住宅的兩(liang) 個(ge) 過渡。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門外。農(nong) 村住宅影壁還有用夯土或土坯砌築的,上加瓦頂。宮殿、寺廟的影壁多用琉璃鑲砌。
●過街影壁:過街影壁不是以材料和形象命名,而是以設置的位置命名,即窄建築之外、隔街設一麵影壁,這樣的影壁就叫做"過街影壁"。過街影壁和建築之間的街道或道路是公共的,是對外開躺的大道,並非私人所有。而過街影壁對於(yu) 其所屬的建築本身來說,並沒有一般門內(nei) 影壁的屏障作用,而是建築空間與(yu) 氣勢的一種延續。
●八字影壁:平麵呈“八”字的影壁,有三麵牆組合的獨立影壁,也有大門兩(liang) 側(ce) 的撇牆形成的八字影壁。
●焚帛爐·燎爐:焚帛爐古代亦稱燎爐,常見於(yu) 壇廟、陵地、私家墓園等地方,在祭奠儀(yi) 式上用於(yu) 焚燒祭祀物品。祭祀典禮結束後,神案上祀奉天帝和先人的供品、祝板、祝帛以及彩紙、金銀錁子、錫帛等祭品要送至爐內(nei) 焚燒。
●礓嚓:一般室外的坡道,為(wei) 增加地麵的磨擦力,在坡道、斜道上用磚石露掛側(ce) 砌,或用混凝土澆築成鋸齒形如搓衣板的麵層,以防滑並有利於(yu) 行進,。